当前位置:首页>海淀要闻>新闻聚焦

喜迎十九大|海淀瘦身健体构建“高精尖”结构

发布时间:2017年09月25日信息来源:海淀报
【字体: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

温兴煜/摄

  天更蓝,地更绿,水更清,产业更有活力……九月的海淀,秋高气爽,气候宜人,一片生机勃勃。

  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就创新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,强调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,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,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。海淀坚持功能疏解、人口调控和产业升级统筹推进,“瘦身健体、提质增效”不断取得新成效。

  电子卖场变身“双创名片”

  五年前的冬天,天虽然寒冷,但海龙大厦和鼎好商城的导购还很多,一有人走进去,立刻有四五个导购围上来招揽生意,“姐,买电脑吗?到我们店看看,给你最低价,还送应用软件包……”彼时,e世界卖场上面的写字楼里密布着占地十几平方米的小科技公司,年轻人三三两两挤在小隔间里,对着电脑工作,旁边就摆放着货架,或卖或维修。不断有隔间被腾退,人来人往。

  2011年开始,海淀区发布《中关村西区业态调整规划(2011年~2015年)》,西区业态调整,产业形态集中在高科技产业、金融服务业、文化创意产业、科技中介服务业、教育培训业等。此时,中关村西区经过十余年来的一级开发、二级开发,陆续建成投入使用。

  “几年前这三个楼是快递行业的一块肥肉,每天发出不少装有电脑、手机及配件的快递,但从2013年起取件量大幅下滑,从当时每天平均六七千单的取件量降至今年每天约1500单”。圆通快递中关村西区的负责人马参加感受最为直观。

  海淀区疏解海龙大厦、鼎好、e世界等以电子卖场为主的有形市场,引入创新创业企业。中关村电子市场在不断关停、缩小,一些新业态正涌入中关村大街。2014年6月12日,海淀创新型孵化器的集聚区——中关村创业大街应运而生,标志着北京市创业氛围向纵深发展,不足一平方公里的面积内,聚集大量孵化器和创业企业,是海淀乃至全国双创的名片。

  如果说以前的留创园这一类创业孵化载体代表了“阳春白雪”,那么今天的创业大街形态则是引导孵化器向扶持草根创业、大众创业发展的重要标志。中关村创业大街及入驻机构累计孵化团队1900个,入驻机构不断地蜕变,从最初的咖啡馆和一个小的服务机构,向一个创新创业服务集团升级和蜕变,中关村创业大街及入驻机构已经服务全国、走向全球。

  工业小区华丽转身科技园

  褐红色的围墙,苍翠的植被,潺潺的流水,精致的亭台……在北五环外的西小口地区的这座“公园”,就是2007年开始建设、2010年投入使用、2012年更名的中关村东升科技园。

  “原先这儿是镇里的工业小区,什么锅炉厂、拔丝厂都在这儿。2007年,镇里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:发挥毗邻中关村的优势,关停淘汰低端乡镇企业,把工业小区改建为科技园。”这个地处海淀、朝阳、昌平3个行政区交界处的科技园区,已成功探索出了一条集体产权开办科技园区的路径,解决了农民可持续增收、产业转型升级等诸多问题,成为了城乡结合部产业发展的样本。

  这个科技园是农民入股建设的镇集体资产,只用于出租,每年都能收取租金。凡是入股的农民每年都会得到一笔分红收益,相当于“长期饭票”。“一年工资收入十五六万,年底分红光去年就分了两万多,比从前在锅炉厂上班可强太多了!”52岁的刘龙是东升镇后屯村土生土长的农民,曾经是东升镇锅炉厂职工,现在是园区青年公寓的项目经理,负责100多间公寓房的日常管理。

  中关村东升科技园总占地面积4.53平方公里,总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。园区分三期开发,一期已建成投入使用,二期正在建设阶段,三期已规划完成。全部建成后,园区总建筑面积可达300万平方米,企业总量将达上千家,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。

  这样的变化在海淀随处可见,曾经的小月河群聚地已经腾退完毕,未来将崛起东升科技园三期,助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。“有了科技园区,人员素质也比过去高多了,我们村民都特别满意!”双泉堡村村民,今年48岁的庞超说。

  海淀将一如既往地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为指引,坚定不移地“瘦身健体、提质增效”,加快构建“高精尖”经济结构。(记者 聂蕊)